2007年12月26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留守儿童,一个正在余姚消失的名字
本报记者 陈岚

image

  结对现场

  今年5月,余姚市妇联联合多家单位,开展了一项名为“代理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”的活动,在余姚市掀起了一股热潮,来自各行各业的上千名妇女踊跃报名。报名的人当中,年龄最小的才二十几岁,新婚不久,自己都还不曾做过妈妈;最大的五十多岁,已经退休在家,自己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。她们怀揣着一份同样沉甸甸的爱心,加入到了“代理妈妈”的行列中。

  招募“代理妈妈”
  留守儿童需要亲情“补钙”

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,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为数不小的留守儿童的群体。余姚市妇联对此进行了调查,发现余姚全市年龄在18周岁以下,父母外出半年以上不能回家的留守儿童近2000名。
  同人们普遍印象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不同,在余姚这样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,绝大部分留守儿童过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。为他们招募“代理妈妈”,有这样的必要吗?
  “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关爱。”这项活动的发起人、余姚市妇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,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隔代监护的。一般来说,爷爷奶奶主要是对孩子进行生活上的照顾,而对他们的学习辅导、情感关注、价值引导等很多方面是不够的。这样的情况下,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亲情失缺、学业失教、安全失保等问题。”
  13岁的留守女孩吴栩迪就曾在自己的作文里,写下了这样一段话:
  父母外出以后,虽然有爷爷奶奶陪着我,可是我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。爷爷奶奶虽然对我百依百顺,但是我心里的委屈和烦恼很难和他们沟通,他们根本无法为我排忧解难。在学习上有了不懂的地方,爷爷奶奶就更不懂了……有时候,我会对生活产生迷茫,心中涌起越来越多对爸爸妈妈的思念……
  吴栩迪的作文代表了很多和她同龄的留守儿童的心声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,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,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,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。为了让这些孩子,也能充分沐浴母亲的关爱,健康成长,今年5月,一场声势浩大的“代理妈妈”招募活动在余姚全市展开。

  对话“代理妈妈” 代理的故事很温情

  如今,这项活动已经开展了半年多。在这半年时间里,已经有近400名留守儿童找到了他们的“代理妈妈”。孩子们和他们的“代理妈妈”之间,相处得如何?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?记者和几位“代理妈妈”面对面,听她们讲述自己的“代理故事”。

  1号妈妈——
  马颂行,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
  马妈妈是一个12岁女孩的母亲,同时也是一位从教多年的人民教师。
  “当时我正好开车接女儿放学,广播里在播这个活动的倡议。我马上就有了想报名的冲动。可是当我征求女儿的意见时,或许是怕妈妈的爱被人分走,她表现得很不开心。但这更让我坚定了报名的想法,我希望女儿能拥有一颗懂得分享和感恩的心。”
  于是在之后的几天里,马妈妈每天接女儿的时候都会把收音机调到这个频道,旁敲侧击地做女儿的工作,直到女儿最终同意了妈妈的做法。
  在5月底,“代理妈妈关爱留守儿童”活动的启动仪式上,马妈妈见到了她的“儿子”,12岁的高玉培。他长相清秀、文静懂事,但提起自己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时,居然忍不住抽泣起来。
  “当时他告诉我,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,他从一年级开始,就和奶奶一起生活。前几年,他妈妈爸爸离婚了,回来看他的机会就更少了。村里的孩子经常说他是‘孤儿’,每当这个时候,他总是会生气地和同学打架。听他说这些话,我就觉得特别心酸。”
  在结对之后的半年时间里,马妈妈和高玉培一直保持着频繁的联系,每周至少通两次电话,每月至少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过一个周末,竭尽全力去温暖那颗被忽视冷落的幼小心灵。
  “这孩子太需要妈妈的爱了。有一次原本要去接他,后来下雨了,我想即使把他接过来,也没什么地方可去,就打电话说下次再去接他。他很失望但还是很礼貌地挂了电话。放下电话之后我心里很不好受,就又打过去。他在电话里说,妈妈,其实我不是想出去玩,我只是想在家里和你说说话……”
  让马妈妈欣慰的是,“儿子”和自己的家里人相处得很好,待人接物落落大方,很多时候还能为大人考虑,让她很感动。和高玉培接触多了,自己的女儿也比以前要懂事很多。
  马妈妈说,作为一个母亲,她真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颗关爱他人、珍惜生活的平常心;作为一个老师,她更能了解孩子在没有父母关爱时的那份寂寞。总结做“代理妈妈”半年来的感受,马妈妈说:“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。”

  2号妈妈——
  谢霞波,梁弄镇镇妇联干部
  谢妈妈自己有一个3岁的儿子,又结对了一个13岁的男孩鲁俊。谢妈妈说,她是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人,参加了这个活动,她等于又多了一个儿子,这样的感觉特别好。
  因为和结对的孩子住在一个镇上,谢妈妈经常会去鲁俊家里看他,鲁俊也时常跑来谢妈妈家里,和小弟弟玩耍。
  “大儿子虽然才13岁,可是在我3岁的儿子眼里,他懂的东西已经很多了。他经常教小弟弟看图识字,现在我的小儿子非常崇拜他的大哥哥,喜欢和他玩,只要几天没见就想得不行了。”
  如此融洽的关系,其实也是经过谢妈妈苦心经营之后的结果。当初刚刚结对的时候,鲁俊表现得非常羞涩。谢妈妈说:“我大儿子是爷爷奶奶带的,与外界的交流比较少,所以他就比较腼腆,不太主动交流。”
  于是,谢妈妈开始主动通过短信和鲁俊的亲妈妈联系,了解他的生活习惯、课余爱好,寻找和鲁俊之间的共同话题。在得知鲁俊喜欢足球之后,谢妈妈就派自己也是球迷的老公出马,每次把大儿子接来家里的时候,就让老公和他一起看球赛、踢足球。
 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鲁俊终于表现得开朗起来。到谢妈妈家里来,不再那么束手束脚。
  “有一次,他在我家吃完饭,我送他回家。走到楼下的时候,他拉着我的手说‘妈妈,我今天真的很开心’。当时我别提多感动了,感觉自己一点点的付出,终于能换来他的开心,真的很欣慰。”
  现在,谢妈妈和鲁俊的一家人,已经成了要好的朋友。今年春节,鲁俊的爸爸妈妈就要回家过年了,两家人已经说好,春节要一起吃个饭,好好聚一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爸爸也想代理
  “代理家族”将爱心传递

  “代理妈妈”的活动不仅召集起了一大批具有爱心的妈妈们,很多男同胞也积极地表示想要参与其中。
  “当初我刚刚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时候,就有很多爸爸打进电话来,寻问‘有没有招代理爸爸的’。他们的理由很充分,因为成长中的孩子,尤其是男孩,也需要爸爸,作为更阳刚的榜样。”余姚市妇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当时我只好跟他们解释说,这个活动是由妇联发起的,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,所以我们只招‘代理妈妈’。于是,他们立马表示,要替自己的妻子报个名。还说,老婆成了‘代理妈妈’,自己就是孩子的‘代理爸爸’了。”
  记者还了解到,前不久,10位来自浙江大学的学生党员,也带着一颗爱心来到余姚。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,他们纷纷和这里的留守儿童结对,做了“代理哥哥”、“代理姐姐”。
  根据余姚市妇联的统计,在2000多名留守儿童中,真正需要“代理妈妈”的,也就700-800名,已经成功结对近400名。
  目前,“代理妈妈”的招募活动仍然在继续进行中。招募的条件只是“有爱心”、“有教育方面的经验”,而对“代理妈妈”的家庭经济状况、职业、学历等都没有特别的要求。
  正像一位“代理妈妈”所说的,“爱需要用爱去浇灌,更需要用爱去示范”。在浇灌自己心爱幼苗的同时,也滋润了旁边渴求甘露的幼苗,这样的爱没有必要吝啬,期待更多有爱心的人加入其中。